江汉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学科为提升研究生高质量人才素质、强化研究生过程性培养,锻炼研究生扎实的文献功底、严谨的史学思维和开阔的问题意识,于2025年3月27日19:00在J02A108举行研究生读书会开班式暨首次读书会。首次读书会聚焦中国史一级学科的二级方向专门史史料,由刘文祥老师主持,专门史方向23级研究生马海涛、刘子轩领读,全体研究生跟读,中国史学科带头人李卫东教授及谭竞男、刘贵华、潘浩、王耀、雷丽老师参与指导与点评。
本次读书会聚焦江汉大学中国史学科的特色方向——城市史研究,研读史料为成一农教授著作《史料、方法与历史研究——基于古代城市、古地图的探究》(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刘子轩首先对作者研究方向与主要学术观点做简要介绍,而后领读著作第一章《“中世纪城市革命”的再思考》。刘子轩抛出这一部分主要观点:将“中世纪城市革命论”的五个特点移植到中国古代城市史研究中有四个是存在疑问的。而后对作者的逻辑思考链条进行了解析:作者通过解构“中世纪城市革命”的理论根基,认为需要重新进行考虑施坚雅提出的“中世纪城市革命”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且呼吁回归实证研究的态度,城市形态演变应置于具体时空语境中考察,以更开放的研究视角重新审视城市史。作者的批判性思考不仅动摇了既有学术范式的权威性,更启示研究者警惕“科学化”标签对历史复杂性的遮蔽,倡导以动态、多元的视角重构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真实图景。马海涛领读著作第六章《再论中国古代都城位置迁移的原因》,概括此章主要内容为:按照时代顺序探讨历代王朝都城选址时更为关注的因素,并进而对中国古代都城自西向东迁移的趋势或规律重新加以讨论。马海涛在领读中,结合历史史料、系统梳理历代王朝都城选址过程,分析其地理环境、人为因素、宏观与微观因素、总结规律,并认同作者观点:“城市选址的研究,应当作为一种过程来进行,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人地关系’”
两位同学领读之后,其他研究生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过程,纷纷对作者观点给出思考,或有认同,或有不解。在潘浩老师针对分享过程中出现的两个专业名词“空间认知”和“空间复原”提出疑问后,师生讨论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指导老师们另从史料阅读的长期性、全球视野、古代地图之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等方面与同学们展开讨论。
李卫东教授结合自己的治学经历,指出史料阅读对于中国史研究生是重要且必要的:重要性是指读书深化专业基础的需要,通过系统研读经典著作、原始文献及前沿研究成果,可以夯实史学理论基础,掌握核心研究方法,避免碎片化学习;必要性是指以读书会形式营造读书氛围是十分必要的,读书会提供讨论平台,鼓励同学们对学术观点展开辨析与争鸣,锻炼逻辑表达能力和问题意识,避免被动接受结论。当前史学研究中,新理论、新材料的涌现要求研究者持续更新知识体系,读书会能帮助研究生及时跟踪动态,明确自身研究方向。定期交流可形成良性的学术互动氛围,激发研究灵感,也为谋划论文选题奠定基础。
最后,李卫东教授对后续将持续开展的中国史学科研究生读书会活动提出期许,读书会不仅是知识积累的途径,更是学术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期望研究生同学能通过老带新的跨年级阅读、多学科方向间的跨领域阅读,在学科导师悉心指导下,形成有组织学习、有组织研究的良好氛围,探索江汉大学中国史学科独立、深入、创新的人才培养路径。
文:马海涛、谭竞男
图:李艾轩、任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