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中国史学科师生参加第三届抱冰堂经济史学论坛“历史上的国家治理与经济制度研究”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王耀发布时间:2025-09-24浏览次数:10


江汉大学中国史学科师生参加第三届抱冰堂经济史学论坛“历史上的国家治理与经济制度研究”学术研讨会

2025919日,第三届抱冰堂经济史学论坛“历史上的国家治理与经济制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成功举办。本会会议由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人文学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多家单位联合主办。作为发起单位与主办单位之一,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人文学院)积极组织中国史学科师生参会,参加会议的老师有江汉大学副校长、中国史学科负责人李卫东教授,历史系主任刘贵华教授、副主任潘浩老师,导师代表方秋梅教授、罗翠芳教授、王肇磊教授、王耀副教授、陈岭老师、谌畅老师,历史系陶芊老师、袁艺嘉老师,中国史与学科教学(历史)全体研究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全程参加会议。经过大会统计,江汉大学中国史学科教师及研究生共计40余人参加会议,是本次会议出席人数最多的单位,体现了抱冰堂经济史学论坛的大力支持,彰显了我校中国史学科师生集体参加学术活动,加强对外学术交流的良好精神风貌。



会议分组进行讨论,共分三组六场,江汉大学中国史学科多位老师应邀主持小组研讨分享专题论文积极参与多场学术研讨,全体中国史学科研究生根据兴趣方向全程旁听学习,展现出我校在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广泛参与度。

王耀老师主持了“第一组第二场·清代经济制度史”研讨,该场研讨汇集了五篇高质量学术报告,内容涵盖清代刑律变迁、官窑管理、边疆治理、城市经济及皇室财政等多个议题。其中,江汉大学孙帆同学以《夏口厅与清末汉口城市经济管理》为题,以夏口厅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清末汉口城市经济管理的机制与特点,展现了扎实的史料功底和问题意识。

罗翠芳教授主持了“第三组第二场·乡村社会经济史”研讨。本场研讨聚焦乡治制度、淮河治理、土地产权、供给制度与农业治理等方向,报告内容详实、视角多元。罗翠芳教授还对华中师范大学陈泽的报告《全面抗战时期中共的淮河治理与乡村社会阶层变动(1940—1945)》进行了专业而深入的评议,在充分肯定其学术价值的同时,也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与深厚的学科素养。

在“第三组第一场·技术、观念与经济史研究”专场,谌畅老师以《民国时期岭南大学学科建设的经费来源及其效用——以哈佛燕京学社资助岭南大学国学为例》为题作了专题发言。该研究通过个案分析,揭示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机构在经费筹措与学科发展方面的历史经验,为理解近代学术体制变迁提供了有益视角。

在“第二组第一场·企业史”专场,江汉大学研究生陈昊鹏同学围绕《近代以来日本对华棉纺织业贸易与投资研究综述》展开报告,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脉络,并对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反映出青年学子在企业史领域的关注与思考。

江汉大学中国史学科近年持续加强团队建设,注重研究生人才质量培养,积极组织师生外出参与高水平学术交流提高了学术影响力通过参与本次会议,江汉大学中国史学科进一步巩固了与省内兄弟院校的学术联系,也为今后深化合作、共建学术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摄影与撰稿:2025级学科教学(历史)研究生金链2025级中国史研究生张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