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推动武汉抗战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的深入开展,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区域文化专业委员会、中国史学会城市史专业委员会,定于2025年10月17日-19日在武汉举办“区域、国家和全球视野下的武汉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学术研讨会”。
自征文启事发布以来,得到学界广泛响应与积极支持,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学术团体的论文120余篇。经研讨会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匿名评审,严格按照选题价值、学术规范、创新程度等标准遴选,最终确定72篇论文入选本次研讨会。
本次入选论文涵盖“区域抗战、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武汉抗战及其作用和意义”“抗战时期的城市与乡村”“抗战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多个核心议题,既有对宏观历史进程的深入探讨,也有对微观历史细节的精细考证,体现了当前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沿水平与多元视角。其中,部分论文聚焦武汉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互动关系,深化了对武汉抗战国际意义的认知,为武汉抗战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路径。
现将入选论文名单予以公示如下:
序号 | 作者 | 题 目 | 单 位 |
1 | 白 冰 | “袈裟卸下换征衫”:全民族抗战期间中国佛教徒抗战的舆论与活动 | 重庆大学 |
2 | 曹龙 | 试论万福麟在抗战大后方的军政活动:东北军政人物的战略抉择与政治生态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3 | 陈杰 卜润东 | 全面抗战时期鄂豫边区财粮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 郑州大学 |
4 | 程婉欣 | 隐蔽斗争与公开舞台:武汉时期中共对孩子剧团的领导与文化抗战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5 | 单荷君 | 《支那事变画报》所见中日战争表象及其视觉操控 | 青岛大学 |
6 | 丁高杰 | 1939年河 南日伪反英运动初探 | 四川轻化工大学 |
7 | 范力仁 | 抗战时成立于武汉的庞大民间战地伤兵服务组织研究(一) | 中国地质大学 |
8 | 冯庆昌 周忠政 | 从监禁到解救:海南地区盟军战俘遭遇与营救行动研究 (1940-1945) |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 四川师范大学 |
9 | 高 航 | 抗战末期新四军第五师发展河 南再研究 | 华中师范大学 |
10 | 高红霞 | 苏军出兵东北后中间党派的反应 | 上海师范大学 |
11 | 龚燕杰 | 城市营建视域中的金城银行与红岩村开发经营 (1939—1945) |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 |
12 | 郭 洋 | 打破区域:鄂豫边与皖江两根据地间的联动 | 南京理工大学 |
13 | 胡 煌 | 国家在江渚渔火之上 | 清华大学 |
14 | 胡锐颖 | 潜伏“笔垒”:抗战时期中共在《东南日报》构建的地下网络(1937—1942) | 中山大学 |
15 | 姜朝晖 | 论全面抗战时期西迁知识女性的角色“回归”现象 | 德州学院 |
16 | 焦敬超 |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的音乐情感动员策略研究 | 贵州大学 |
17 | 李 飞 | 抗战大后方汉奸问题的多维治理 | 南京财经大学 |
18 | 李 雪 | 抗战时期国统区与根据地妇女统一战线工作的多维考略 |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
19 | 李柏林 张跃宇 | 以邮就军:全面抗战时期军事会战与湖北军邮建设研究 | 湖北师范大学 |
20 | 李翰伟 | 市场调控与政府管制:全面抗战初期武汉的米谷市场 | 山西财经大学 |
21 | 李奕峰 | 抗战海军文物的叙事功能与历史价值——以倪行祺军事生涯为中心的实证研究 |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
22 | 刘 函 王 峰 | 节日符号的政治转译:延安《解放日报》“五一”纪念的抗日动员研究(1941-1945) | 中共池州市委党校 延安大学 |
23 | 刘岩岩 | 技术扩散视域下华北抗日根据地红色货币的印制 | 电子科技大学 |
24 | 刘 昭 | 锻造铁军:新四军士兵的军事技术训练研究 | 东北师范大学 |
25 | 刘中华 | 传统与革新:抗战时期鄂西南地区女性婚姻观念的变迁研究 | 湖北民族大学 |
26 | 陆家振 | 日伪统制与民众生存:基于中日档案的汉口难民区研究 | 武汉大学 |
27 | 孟芮竹 |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日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 | 南开大学 |
28 | 穆姝丹 | 埃及《金字塔报》对中国抗战世界意义的认知(1931-1945) | 西安外国语大学 |
29 | 聂柏青 周秋光 | 铁血抗日壮湖湘----1939-1945 湖南抗战叙事 | 湖南师范大学 |
30 | 裴 远 | 抗战时期湖北省兽疫防治研究 |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
31 | 沈乘风 | 一棉难求:基于多国档案的抗战末期重庆国民政府购买印度棉花研究 | 华中师范大学 |
32 | 史灿 李新雁 | “提纲”挈领:太行区国民经济调查的分析解读(1942-1949) | 山西大学 |
33 | 史行洋 | 战争、环境与地域社会:全面抗战时期郑州金水河改道纷争与秩序变动 | 浙江农林大学 |
34 | 宋 剑 | 游击战争中的制度弹性:东北抗联“密营体系”的组织创新与生存逻辑 | 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 |
35 | 宋博文 |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空军培训援助研究(1941-1945)——基于档案、回忆录的分析 | 云南大学 |
36 | 孙君恒 张玉琴 | 1938年武汉会战的日本报道 | 武汉科技大学 |
37 | 谭备战 | 城市建设与抗战救国:全面抗战爆 发前后武昌水电厂建设述论 | 河 南中医药大学 |
38 | 唐昊灏 刘彦波 | 全面抗战时期敌后国统区内的派系争斗——以鄂东保安团队为中心 | 无锡太湖学院 湖北大学 |
39 | 仝宏博 | 战时财政视域下的官商博弈 | 河 南警察学院 |
40 | 王刚 冉 渠 | 汉口派遣队与日本1910年代“二元外交” | 西南大学 |
41 | 王 丽 | 太平洋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塑造与中美关系演变 | 云南师范大学 |
42 | 王保平 | 战时“新闻人才”的养成与抗争:沦陷区新闻教育述论 (1937-1945) | 暨南大学 |
43 | 王 钢 | 冯玉祥与武汉抗战 | 武汉图书馆 |
44 | 王建恒 王继平 | 文艺中的抗战:中共在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动员研究 | 湘潭大学 |
45 | 王书婷 | 抗战时期的成都形象:北平情调与江南风味的重温 | 西南交通大学 |
46 | 王逸扬 | 1937—1941年新四军军费拨付中的国共博弈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47 | 王英俊 | 央地博弈与派系缠绕:全面抗战初期粤军出省抗战研究 (1937-1938) | 南方医科大学 |
48 | 魏姜辰浩 | 沦陷区“记忆之场”与民族认同:以河 南省博物馆为中心的考察(1940-1945) | 郑州大学 |
49 | 吴昊玥 | 侯外庐与抗日战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学术实践与时代担当 | 西北大学 |
50 | 吴路伟 | 华北抗日根据地群团组织权限研究 | 天津师范大学 |
51 | 吴擎华 胡扬磊 | 群体压力与教育缓释:华中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缓解压力的实践探析 | 湖北师范大学 |
52 | 肖尚任 | 从遮蔽到在场:西方二战史观纠偏与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再审视 | 中国地质大学 |
53 | 徐 红 | 战区与后方:全面抗战时期湖南省防疫研究 |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
54 | 徐 超 郝佩林 | 抗战时期的国家与企业关系研究 | 安庆师范大学 |
55 | 颜克俭 | 武汉抗战:中国抗战的砥柱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枢纽 | |
56 | 杨青雨 | 生态环境维度下的微山湖湿地抗战 | 南开大学 |
57 | 杨延峰 | 日军华北特别警备队对中共的秘密战 | 天津师范大学 |
58 | 杨玉荣 陈钟彦 | 华中抗日根据地“土海军”的非对称斗争实践及其贡献 | 海军工程大学 兰州大学 |
59 | 姚彬彬 许 信 | 抗战前后左翼文化群体及解放区对民间预言书的批判与治理 | 湖北大学 武汉大学 |
60 | 张 倩 |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美国视野中的形象嬗变 |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
61 | 张静婷 | 全面抗战时期民生公司与兵工器材西迁 | 武汉商学院 |
62 | 张克兰 | 从汤池到茨河镇———抗战初期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湖北实践“初探 | 江汉大学 |
63 | 张群伟 | 抗战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各界对墨家思想的阐发与利用 | 湖北大学 |
64 | 张小波 | 信箱载民瘼:《大刚报》与战后武汉社会困境 (1945-1946年)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65 | 张昕冉 |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盐业管理体制变迁研究 | 湖北大学 |
66 | 张艺葵 | 党建引领与军政融合:鲁西北抗日游击司令部第三十一支队的组织建构及战略转型研究(1937-1940) | 山东师范大学 |
67 | 赵 敏 唐启华 | 双面文书:《上海停战协定》的“非军事化”问题研究 | 复旦大学 |
68 | 郑 芳 | 动员上学:华北抗日根据地小学的招生困境及应对 | 南开大学 |
69 | 周春芸 龚喜林 | “好男应当兵”: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的兵役动员 | 九江学院 |
70 | 周 炜 | 从“国货空间”到“殖民空间”:抗战时期北平国货陈列馆的职能转型与空间改造 | 岭南师范学院 |
71 | 朱 叶 何邱月 | 英国舆论对西安事变的认知与对华政策的调整研究 | 电子科技大学 |
72 | 朱志刚 黄 娟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信念建设的当代启示 | 江汉大学 |
公示期为2025年9月30日至2025年10月6日(共7天)。公示期间,如对入选论文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需加盖单位公章或附个人真实姓名及联系方式)向研讨会筹备组反映。
联系人:韩老师
联系电话:027-84730198
电子邮箱:csyjzx@126.com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
感谢学界同仁对本次研讨会的大力支持!
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
2025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