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委员会成员介绍

发布者:王耀发布时间:2019-11-25浏览次数:908

  彭南生

男,汉族,196310月出生,湖北黄陂人,博士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5年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89月至200011月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9月至20026月担任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亚联董”访问学者。20085月至20125月任历史文化学院院长,20125月起任华中师范大学科研部部长兼社科处处长,20141月被任命为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津贴。

长期在华中师范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经济史,辛亥革命史。主持多项国家级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出版专著《中间经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近代手工业(18401936年)》等5部,在《历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 《史学月刊》等权威与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2000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9年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1年获国家级精品教材奖,2013年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多次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魏文享

男,湖北安陆人,1974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史方面的研究。2004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56月晋升为副教授,20096月破格晋升为教授。并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2016年)、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3)、湖北监察学会理事(2014)、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理事(2014)、湖北经济史学会理事(2014)。 近年来先后主持多项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2005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时期的专业团体与都市社会--上海地区的职业公会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民国时期自由职业者群体研究--以医师、律师、会计师为中心的考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国民党、农民与农会--近代中国的农会研究(1924-1949)。2009年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校内自主项目专业群体与知识转型。2010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工商同业公会与行业经济秩序及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众组训与社会控制。2013年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国家与民间互动视野下的近代所得税研究。2015年主持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重大攻关项目商会组织与楚商网络的跨区域建构。2016年主持高等学校人文自主项目重大立项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行业发展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中国工商税收研究等。

任吉东

任吉东,河北赞皇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现为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担任《城市史研究》主编、中国史学会城市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天津党史学会副会长、天津历史学学会常务理事。

研究专长为近代中国城市史和近代乡村社会史。在各类学术期刊及《近代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撰写的咨政建言类文章多次获省部级领导批示,出版学术著作多部,承担国家级、市级课题多项,书籍和论文多次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天津市优秀调研成果奖。

范瑛

范瑛,女,1976年生,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2001年获四川大学专门史硕士学位,留校任教。2009年获专门史中国城市发展方向博士学位。2011-2013年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多年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城市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城市空间研究、三线建设与西南城市发展等。哈佛大学燕京学社(2005)、加州伯克利大学东亚研究中心(2013)访问学者。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近代成都城市空间中的权力、资本与社会研究》、教育部青年项目《在礼制与自然之间:清代四川城市空间形制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四川省社科基金等课题,参与《清史·城市志》、《中国城市通史》等国家级重大课题多项;著有《礼在山水间:清代四川城市空间形制研究》,合著《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年)》、《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阆苑仙境——历史文化名城阆中》等专著,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次获得四川省、成都市社科优秀成果和教学成果奖励。

李卫东

李卫东,1971年生,湖北红安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出站博士后,中国史学会城市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法学会法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伦理学会地方德育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审读委员会专家、江汉大学副校长、党委宣传部长(兼)、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城市史、中国近现代法律史。多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政部课题、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武汉市政府重点课题等10余项,出版专著2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共2项,及湖北省优秀课题研究成果奖、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优秀博士后研究报告、武汉市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武汉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等。

  雷平

雷平教授,男,1979年生,湖北松滋人,历史学博士,现任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清代学术史、湖北学术文化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清前期“新义理学”研究》,在《光明日报》《清史研究》《史学月刊》《汉学研究通讯》(台湾)《学术界》《湖北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代表性论文有:《张舜徽先生论<清史稿>“儒林”与“艺文”改修问题》《章学诚“切人事”说的思想贡献》《四库全书总目〈四书反身录〉提要的历史脉络》《<四库提要>中的顾炎武学术形象及其后世演变》《“文编热”彰显晚清学林经世之风》《嘉道之际的士人生活》《交游、营生与藏书:杨守敬的生活世界》《清代湖北“学者无闻”原因探论》《1912年孙中山访鄂史事考论》等。 曾参与国家社科重大专项项目《清史·思潮志》纂修并担任主持人学术助手。目前正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冶萍公司档案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并任子课题负责人,系该项目阶段性成果《晚清民国报刊汉冶萍公司文献辑》(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副主编之一;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021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大项目(2020年)各一项。 教学科研之余,注重运用文化学知识服务社会,担任《中国文化大事典》副主编、青少年读物《阅读天下·中国青少年分级阅读书系》(历史名人卷,9册)主编。兼任中国近代社会史学会理事、湖北省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曾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三)、武汉市社科优秀成果奖。

  袁北星

  袁北星,女,1967年3月生,汉族,湖北孝感人。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二级研究员。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200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湖北省委宣讲团、武汉市委宣讲团成员。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湖北文化繁荣发展智库首席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湖北发展战略、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湖北历史与文化。出版、发表学术成果200余万字,主持国家、省部级基金类项目33项。研究成果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一等奖、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湖北省新闻奖、中共湖北省委重大调研成果奖、武汉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湖北发展研究奖二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奖励29项,咨询建议获省主要领导批示、上报中办国办30余篇次。

  杨国安

杨国安,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国乡村史。主要学术兼职:中国经济史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科研项目:1、“明清两湖地区乡村组织与基层社会控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05--2010)2、“民间文献与明清两湖乡村赋役征收实态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1--)

3、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之“明清以来的国家与基层社会”学术团队带头人。

4、论文和专著:

一、专著

1、《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国家权力与民间秩序:多元视野下的明清两湖乡村社会史研究》,武汉大学学术丛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二、代表性论文

1、《清代康熙年间两湖地区土地清丈与地籍编纂[zuǎn]》,《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

2、《控制与自治之间:国家与社会互动视野下的明清乡村秩序》,《光明日报》2012年11月29日史学理论版

3、《塘堰と灌溉:明清时期湖北南部乡村の水利组织と民间秩序——崇阳県《华陂堰簿》を中心として,【日本】《中国水利史研究》第37号,2008年

4、《江湖盗、水保甲与明清两湖水上社会控制》,台湾《明代研究》第17期,2011年

5、《“从贼”与“反贼”:变乱格局下地方绅民的反应及其关系网络——以咸丰年间太平军挺进两湖之际为中心的考察》,《江汉论坛》2012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2年第12期全文转载

6、《国家、堤防与社会:明清两湖水利事业中的国家介入与区域协作——以四邑公堤为中心的考察》,《人文论丛》2012年卷

7、《樊口闸坝之争:晚清水利工程中的利益纷争与地方秩序》,《中国农史》2011年第3期

8、《空间与秩序:明清以来鄂东南地区的村落、祠堂与家族社会》,《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9卷,2008年

9、《晚清两湖地方秩序的解体、重建与基层行政制度演变初探——从团练到保甲局》,《人文论丛》2008年卷

10、《册书与明清以来两湖乡村基层赋税征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11、《主客之间:明代两湖地区土著与流寓的矛盾与冲突》,《中国农史》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12、《社会动荡与清代湖北乡村中的寨堡》,《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

获奖情况

1、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湖北省,2005年

2、武汉大学第十一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7年

3、湖北省中国经济史学会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7年

李腊生

李腊生,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湖北省仙桃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教授。享受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1992年5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江汉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民盟湖北省委委员和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民盟武汉市委副主委、民盟武汉市委学习委员会主任、民盟江汉大学总支主委,武汉市政协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化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共党史研究》、《社会主义研究》、《江汉论坛》等各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澳门问题”与“香港问题”的差异性》、《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稳定探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方法论探略》等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市级以上课题10项;出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战略研究》、《社区民主与社会稳定》等著作6部,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丛书》1套(7本)。科研成果获武汉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武汉市属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